首页 考情资讯 2021年陕西专升本语文考试题型(含考试内容)

2021年陕西专升本语文考试题型(含考试内容)

作者: 陕西专升本 更新时间:2022-01-22 08:00:00 分类:考情资讯

语文科目是陕西专升本文史、医学、艺术类专业公共课考试科目之一,试题共有59道题,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。语文具体考试题型有哪些?分值分布是怎么样的?考试内容考哪些?可能还有的同学不是很清楚,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备考2022年陕西专升本,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语文考试题型及内容,请参考下方。

2021年陕西专升本语文考试题型(含考试内容)

试题题型及分值:

1.单项选抒题:20 题20 分

2.填空题:12题12分

3.词语解释题:12题12分

4.判断题:10题10分

5.简析题:4题36 分

6.作文:1题60分

试题内容大略比例

1.语言文学知识:约36%

2.阅读分析:约24%

3.作文:约40%

考试内容

一、语言知识

(一)识记文言作品的常见实词,主要识别古今意义有所区别的词语,应特别注意在现代汉语中仍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和成语。

(二)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,辨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。重点掌握“之、其、者、所、以、于、而、则、焉、乃”等文言虚词。

(三)对于文言句式,主要认知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’如使动用法、意动用法、名词作状语、名词作动词用、宾语前置、判断句和被动句。

(四)理解古今作品的修辞手法,如比喻、排比、比拟、夸张、对偶、借代、用典、反诘、反语等。

二、文学知识

(一)识记作家作品。熟记作家姓名、笔名、所处时代'思想倾向'文学主张'创作风格、所属文学流派及团体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作品集名称。

(二)认知领会古代诗文常见文体分类。散文如语录体、纪传体、书信体、史论体、游记体、寓言体;古代诗歌如楚辞、乐府、歌行、律诗、词、曲、赋等。

三、文体知识

(一)论说文

论说文是剖析事物、论述事理、发表意见、阐述作者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。

1.论说文的要索

论说文一般由论题、论点、论据、论证四个要素构成。

(1)论题::论题是所要议论的问题或对象,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,它规定、限制议论的范围和重点,决定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,是贯穿全文内容、组织結构的中心线索。论题通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或文首。论题通常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辨物的认识,也不表示判断。

(2)论点:论点是对论题的回答,是作者在剖析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,或是作者对阐述的问题提出主张、看法和表明的态度。论点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。中心论点是文章所议问题的总的最基本的看法,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集中和概括,起着统率全篇的作用。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明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。论点的提出必须明确、深刻.要有事实或理论作基础.

(3)论据: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。论据就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,可以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。事实性论据是指现实的、历史的客观事实和可靠的统计数字;理论性论据是指经过实践考验,被人们公认的正确观点,主要有经典著作的论述,权威性的言论,科学的定义、原理、法规和规律,也包括一般的公理、常识、成语、公式等,还包含宪法、法律、规章制度等法理性条文中可以作为说理依据的有关内容。论据的基本要求是:直实可靠,充分典型。

(4)论证:论证事证明论据与论点之间逻辑联系的过程和推理的方式。论证的基本要求是:合理,且推理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性。论证分为立论和驳论。

①立论:以充足的、确凿有力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的某种见解、主张。

②驳论:以有力的论据反驳片而的、错误的论点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。

2.论证方法

(1)归纳法:分析许多个别事物,归纳这些事物的共同特点,从而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的论证方法。

(2)演绎法:从一般原理出发,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、分析,而后得出个别情况的结论的论证方法。

(3)比较法:从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。比较法通常分为两类,一类是类比法,另一类是对比法。类比法是把性质、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,放在一起比较,从而证明论点。对比法是把性质特点不同或相异的事物,放在一起比较,从而证明论点。

(4)驳论方法:先列出错误的观点,然后加以批驳,最后闸明自己的观点。驳论可以反驳论点,可以反驳论据,可以反驳论证。

(二)记叙文

记叙文是以记人、叙事、写景、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,但也间有描写、议论和抒情。

1.叙述

叙述是对人物、事件和环境作洋细或概括的说明和交代

(1)叙述对象:

叙述对象多种多样,诸如人物的经历、遭遇、命运、事件的发生发展、变化•组织机构的诞生、沿革、调整、朝代的兴衰、更替、变动、民族的形成、迁徙、分合、器物的创制、改造、改进,观点的产生、流变、演化等等,都必须用叙述来表达。

(2)叙述人称:

叙述人称即叙述的观察点和视点,是作者根据表达内容和目的所选择的叙述身份。

第一人称“我”叙述:是以当事人的口吻进行叙述,以“我”的身份在文章中出现,所叙述的内容均为“我”之见闻、思考和感受。

第二人称.'你"叙述:作者面对人物,以向人物说话的口吻.叙述人物的言语行动,曲陈见闻感受,读者则是旁听者。用这-人称叙法易形成真挚亲切,感人肺腑的效果.所造就的情调与韵味是采用別的人称叙法不能替代的。

第三人称’‘他”叙述:是以局外人的角度进行叙述,作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立场对读者转述见闻和感受。这样叙述,可以灵活地展示事物的各个方面.自由地刻画人物,不被所见所感约朿,表现的生活内容更丰富,表现的范围更宽广。第三人称叙法有其明显的优越性,但却缺乏第一人称叙法的其实感和亲切自然的长处。

(3)叙述方法

①顺叙和平叙

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生、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。顺叙的优点是首尾圆合,来龙去脉清晰;常出现的问题是平铺直叙.易写成流水账;要注意主次有别、详略得当。平叙,即叙述同一肘间,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或更多件事悄。可以先叙一件,再叙另一件,也可以几件事情并列交叉地叙述。平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紛繁、错综切杂的事情,写得眉目清楚,有条不紊。

②倒叙和插叙

倒叙和插叙都是顺叙的一种变化。倒叙是把卽件(人物)的结用戒发展过程中精彩、感人的片断提到前边叙述,然后再按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,又叫倒插笔。用倒叙可以造成悬念、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。插叙,是在叙述进行中暂停一下,插入另外一段叙述,插叙完毕,再把原叙述进行下去。插叙或为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'或为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故事情节,或对出场人物、情节作注释、说明。插叙能充实文章内容,丰富故事情节,也可化直为曲,使文势起伏跌宕。插叙又有多种分类:插入往事的片段,称之为追叙;对上文补充说明,称其为补叙;插进来的内容在表达顺序上与原叙述的顺序相反’称为逆叙。

③详叙和略叙:详叙是详细叙述,是对事件的过程或某个片段做详细具体的交代;略叙是简要叙述,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写得概括、简略.通常是删除细节,保留事件梗概。

④总叙和分叙:总叙是在叙述人物、事物或事件之前,先对其作一个总的介绍,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和轮廓;分叙则是在总叙之后,对一件事情从不同方面进行叙说。

2.描写

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,把人物的状态、动作、景物的性质、特征,环境的色彩、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,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。

(1)描写对象

①人物描写

肖像描写:即通过人物的容貌、神情、姿态与衣若服饰等外部特征的描摹,以显示人物的性格、气质与精神状态。肖像描写的要求是:一要以形传神,抓住外表上富有代表性的特征;二要独特、新巧,切忌因袭雷同。

行动描写:即对于人的具体行动的描写。行动描写的要求是:要具体、生动展示出人物行动的方式方法和步骤,圆满地回答人物“怎么样做”的问题。

语言描写:即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个性化的人物。语盲描写的方式有两种,一是独白(作品中人物自言自语),一是对话(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问互答)。描写好语言,首先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、处境、思想和性格特征;其次,语言要准确、简洁、传神。

心理描写:即直接概述人物内心活动,或通过人物的独白、追忆、幻觉、梦境等,展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活动的方法。进行心理描写时,作者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给人物;铺垫好寄托心理活动的必要的环境条件,应与其他描写方法交错穿插,不宜作过长、静止、单调的心理描写。

②环境描写

自然环境描写:即对山川风物、生态气候的描写。自然环境描写被称为“风景画”,通常为人物出场、情节发展交代背景或渲染气机。

社会环境描写:其内容包括风俗习惯、生活方式、住所陈设、人与人的关系等。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客观条件和依据,要写出时代的特点。

场面描写:是在特定时间与地点,对众多人物共同活动的情景的描述.场面描写主要有两种:一种是鸟瞰式,即从整体着眼,较全面概括地写出场面的总的景象和总的气氛,这种方法,不求点上的细微,而求面上的广度,关键是写出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。另一种是特写式,即把场面中具有代表性、特征性的典型情景,集中、细致地突现出来。

③细节描写:即对人、小、说、物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刻画与描绘。细节描写可以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,可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,可以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,可以増强主题的表现力。

(2)描写的视点

视点就是观察者的立足点,包括距离、方位、角度、状态。用第一人称描写人、事、物,只能限制在观察者“我”活动的范围;用第三人称进行描写不受时空限制,对视点要求不那么严格,可以比较精确,也可以比较模糊。描写同一事物,当视点转换时,就应注意前后呼应,协调一致。

(3)描写的方法

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

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按描写角度分类°

正面描,写也叫直接描写,即不依靠陪衬烘托,不凭借他人眼光,作者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顺序,把镜头直对事物进行刻画,使对象的状貌、性质和特点直接映入读者的视野,从而产生鲜明印象。正面描写是最基本的描写方法。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,即不从正面入手宜.接描写对象,而通过有关的人、事、景、物的描写,来烘托、渲染或折射被描写的对象。侧面描写曲折含常,能唤起读者的想象,引发读者的兴趣。侧面描写经常与正面描写相结合,多侧面地、立体地表现对象。

②白描和彩绘

白描和影绘是按风格分类。

③白描是中国画纯用墨线而不着颜色勾勒事物的技法。借用到写作中是指不用更多的渲染,不以华丽辞藻修饰,更不用曲笔陪衬,而以朴实的文字准确描写出生动的形象。彩绘是以绚丽多彩的文字、借用比喻、拟人、夸张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的方法。

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

3.抒情

抒情是指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抒发.

(1)直接抒情:又叫直抒胸臆,即作者肖接倾吐自己喜怒爱憎的感情。

(2)间接抒情:冋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.作者因事而动情,将感情融入叙事之中;可以寄情于理,即把感情寓于道理之中,借助说理表达思想感情;可以借景抒情•又叫寓情于景或描写抒情,即作者把感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,以景物的形状、色彩浓度、格调表达感情。

抒情有三条基本原则:一是感情要真实,不可为文造情、无病呻吟;二是感情要健康、高尚;三是感情的表现要具体。

(三)诗词曲赋

1.诗歌

诗按音律分,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,这是唐代形成的概念。古体诗包括四言古诗、五七言古诗、楚辞休、乐府体、歌行体等.古体诗不讲究平仄,不要求对仗,押韵较宽松,每首诗的字数、句数也没有严格规定。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休诗,是唐代形成的_种格律体诗。近体诗分为两种,一种称“绝句”,每首两联四句,平仄、押韵'对偶都冇-定要求;五言的简称五绝,七言的简称七绝。-种称"律诗‘,每首四联八句、毎句字数必须相同,中间两联必须対仗,二、四、六、八句押韵,首句可押可不押;五言的简称五律,七言的简称七律,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(或长律)。

2.词

词是一种配合着音乐歌唱的艺术形式。词具有诗上述的特点,又有自身的特点。形式上,词是週有定格,句有定数,字有定声。 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(词牌)。根据字数不同,词可分为长调、中调、小令。根据结构不同,词有单调、双调、三叠、四叠之分。词的句式参差不齐,基本上是长短句。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,而词的押韵比诗灵活。在内容上,词所反映的生活一般不如诗广阔;受题材制约,词在艺术流派上不如诗流派众多;在艺术上,词长于比兴,注重寄托,显得含蓄深婉。

3.曲

曲因兴盛于元代,故又称元曲,是杂剧与散曲的合称。散曲有小令和套数(套曲)两种。小令是单只曲子;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,少则两曲,多则几十曲。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,全套必须同一宫调。和词相比,散曲有两个明显的特点;一是散曲通首同韵,句句押韵,不能换韵,平上去三声通押;二是在散曲同一曲调中,可用“衬字”来增添字。正字和衬字相配,既可保持曲调的腔调,又可增加语言的生动性,更自由地表达思想内容。

4.赋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。讲究文采、对仗、韵律,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。赋在形式上以铺张扬厉、夸饰、描述为主,并逐步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。

(四)小说

小说是一种散文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。传统小说以人物、情节、环境为三大要素。

1.人物形象

人物是小说的文体重心。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。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,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。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,可以有肖像描写、行动描写、语言描写、心理描写。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。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,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,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。

2.情节

情节是小说的基本元素。情节是具有连贯性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事件,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。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,不同类别的小说,其情节构成的方式不同,从而形成了多种形态的情节结构。而大多数小说都有开端、发展、高潮和结局。有的长篇小说在开端前又加上一个序幕,有的在结尾后面延伸出尾声,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。

3.环境

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舞台,事件发生的场所。小说往往通过对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展开情节,刻画人物,反映时代和社会历史的风貌。小说环境可以分为典型环境和普通环境,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,生活场景和心理氛围等等。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,小说不受篇幅长短的约束,不受时空限制,可以随时变换场景,为人物活动提供所需要的时间与空间,因而小说环境描写不但自由、灵活,而且也能充分、具体。

四、课文阅读分析

(一)记忆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以及非背诵篇目中的名言和名句。

(二)识记每篇课文作者及其所属时代或国别;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体类别及其主要文体特征。

(三)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旨,认识其思想意义。如论说文的中心论点、记叙文的中心思想、诗词的基本思想感情、小说的主题思想等。

(四)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,能正确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,并归纳其大意。

(五)理解并评价课文的主要创作特色,对各种文体常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,如对比、烘托、铺垫、暗示、比兴、象征、白描、叠字、铺叙、用典、夹叙夹议、动静结合、托物言志等,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。

(六)识别和理解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格,如比喻、比拟(拟人或拟物)、夸张、对偶、排比、用典、反语、反诘、设问、借代、反复、层递等,并能联系课文语境说明其修辞作用。

(七)熟记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富于表现力的精彩词句,熟读精彩段落,分析其含义和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。

五、作文

作文是对考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,同时也是对其思想修养、语文水平、知识积累等综合能力的全面测试。

作文考试的基本要求是:文体把握要确当、思想内容正确、中心明确、条理清晰、结构完整、标点正确、书写整洁、字体及行款格式合乎规范。

考核文体以议论文为主。

六、考核篇目

●论说文

(二)《季氏将伐颛臾》(选自《论语·季氏》)

1.识记:

(1)《论语》的体例及其作者;

(2)孔子的思想核心及其文化学术主张。

2.理解:

(1)《论语》语录体散文的特征;

(2)本文记言散文特点;

(3)本文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。

3.简单应用:

简析本文论据多样化的特点。

4.综合应用:

(1)具体分析本文破中有立、驳论中不乏立论的论证方法;

(2)具体分析本文比喻、排比、反诘、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。

(三)《赵威后问齐使》(选自《战国策》)

1.识记:

(1)《战国策》的体例、主要内容及其编订者。

(2)本文选自《战国策·齐策》。

(3)本文属于对话体议论文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所体现的政治思想;

(2)本文采用排比句援事说理的艺术效果;

(3)赵威后批评齐国政治失当的角度及其依据;

(4)赵威后心目中的“岁、民、君”的关系;

(5)本文以问答方式展开议论的特点。

(四)孟轲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1.识记:

(1)《孟子》的文体类型及其作者;

(2)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。

(3)本文选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
(4)本文属于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;

(2)本文的主旨;

(3)本文排比句的运用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归纳本文的层次内容;

(2)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。

4.综合应用:

(1)具体分析本文比喻句运用的艺术效果;

(2)具体分析本文抑扬兼施、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。

(五)庄周《秋水》(节选)

1.识记:

(1)《庄子》的文体类型及其作者;

(2)庄子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的作用;

(2)本文说理的特色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文主旨,说明其客观思想意义;

(2)简析本文的说理方法。

4.综合应用:

(1)具体分析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艺术特点。

(六)李斯《谏逐客书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选自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的中心论点;

(2)本文运用的铺陈方法;

(3)本文运用排比句、对偶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文论据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。

4.综合应用:

(1)具体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;

(2)具体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。

(七)欧阳修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作者及其文学成就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。

(3)本文选自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》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中的警句及其启迪作用;

(2)本文的中心论点;

(3)本文的论证方法。

(八)鲁迅《灯下漫笔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作者及其文学成就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;

(3)本文的写作时间及时代背景。

2.理解:

(1)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;

(2)本文作者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涵;

(3)本文第二部分关于“中国固有精神文明”的内涵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文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关系;

(2)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。

4.综合应用:

(1)具体分析本文两个部分在论证方法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;

(2)具体分析本文对中国民族心理及民族文化剖析的深刻性与现实性。

(九)蔡元培《北京大学月刊》发刊词

1.识记:

(1)本文作者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;

(3)本文的写作背景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所论的近代大学的要义;

(2)作者所主张的大学办学思想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文的文风特点;

(2)简析本文所体现出的作者的人格特点。

(十)朱光潜《咬文嚼字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作者及其重要著作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的中心论点;

(2)本文的主要观点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;

(2)简析本文的论证方法。

(十一)钱钟书《说笑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作者及作品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。

2.理解:

笑与幽默的区别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;

(2)简析本文论证的特点

(十二)余秋雨《废墟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作者及作品;

(2)文化散文的特点。

2.理解:

作者对待“废墟”的态度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;

(2)废墟在古代和现代的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;

(3)简析文中废墟的象征意蕴。

4.综合应用:

具体分析本文叙事、抒情、议论熔于一炉的艺术特色。

(十三)【英】培根《论学问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作者;

(2)本文文体类型及出处;

(3)本文关于读书为学的三种用途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论述的治学目的;

(2)本文论述的读书治学的方法;

(3)本文选用的排比句、比喻句及其表达效果。

●记叙文

(一)《郑伯克段于鄢》(选自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)

1.识记:

(1)《左传》的体例及艺术特色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;

(3)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采用的衬托手法及其效果;

(2)作者在文未写颍考叔“纯孝”的意图及其作用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;

(2)梳理本文的情节线索;

(3)简述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。

4.综合应用:

(1)具体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;

(2)具体分析本文善于剪裁史料的特点及艺术表达效果。

(二)司马迁《李将军列传》

1.识记:

(1)《史记》的作者及其体例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;

(3)本文所记叙的四个战例。

2.理解:

(1)李广悲剧的主要原因;

(2)作者为李广立传的动机;

(3)文末作者赞语的具体含义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李广的性格特征;

(2)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方式。

4.综合运用:

(1)结合本文所列四个典型战例,分析其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方面的特点及作用;

(2)分析本文运用细节描写、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。

(三)韩愈《祭十二郎文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的作者及其文学成就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。

2.理解:

(1)韩愈祭十二郎的原因;

(2)本文所体现的“以情胜”的特点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文所用的追叙的表现方法;

(2)简析本文的抒情方法;

(3)简析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。

4.综合运用:

具体分析本文抒情、叙事与议论并重的写作特点。

(四)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状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作者及其文学成就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的写作背景;

(2)本文的创作目的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文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人物的艺术特点;

(2)简析本文从多个侧面刻画段太尉个性特征的艺术手法。

4.综合应用:

(1)分析段太尉的性格特征;

(2)分析“勇服郭晞”一段情节的戏剧性。

(五)苏轼《文与可画赏筜谷偃竹记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的作者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;

(3)苏轼文学创作的成就。

2.理解:

(1)“胸有成竹”的含义;

(2)“心手相应”的含义;

(3)文与可的性格特点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;

(2)简析本文的结构线索。

4.综合应用:

具体分析“胸有成竹”和“心手相应”的创作思想对指导写作的意义。

(六)侯方域《马伶传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的作者与作品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。

2.理解:

(1)马伶取胜的原因;

(2)作者写此文的意图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;

(2)简析本文剪裁的特点。

4.综合应用:

具体分析“马伶取胜”之因对文艺创作的启示。

(七)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作者及其作品;

(2)本文是一篇写北京秋天的游记散文。

2.理解:

(1)本篇游记散文的中心线索及整体结构特点;

(2)本文通过“北国之秋”与“南国之秋”的对比来突出北京秋天“色彩浓、回味永”的写作方法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文线索清晰、中心突出结构严谨、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。

(2)简析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、抒情交错运用、熔于一炉的艺术特色。

(八)巴金《爱尔克的灯光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作者及主要作品;

(2)本文文体类型;

(3)“长宜子孙”的含义。

2.理解:

(1)全文的线索;

(2)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灯光的关系,以及对表现主题的意义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;

(2)简述作者由“长宜子孙”引发的思绪;

(3)简析文中灯光的象征意蕴

4.综合应用:

具体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。

(九)余光中《听听那冷雨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作品集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;

(2)本文“时空交错”的行文手法与写意抒情的内在联系;

(3)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世事沧桑、韶华不再的独特心理感受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文运用古典诗词所营造的意境美;

(2)简述本文行文的线索。

4.综合应用:

具体分析本文运用比喻、拟人、排比、通感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。

(十)张洁《拣麦穗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作者及其主要作品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。

2.理解:

(1)“我”童年时与卖灶糖老汉的纯真友谊;

(2)作者歌颂这种友谊的时代背景与心理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;

(2)简析开头所述“美丽的梦”与后面故事的关系。

4.综合应用:

分析本文采用对话来表现人物个性与心理的艺术手法。

(十一)史铁生《我与地坛》

1.识记:

(1)本文作者及其主要作品;

(2)本文的文体类型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落笔地坛,却重点抒写母爱;

(2)“我”在苦痛中挣扎、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;

(2)简析本文表现母爱的方法。

4.综合应用:

分析本文将排比、类比和象征综合起来的艺术特色。

●诗词曲赋

(一)《氓》)(选自《诗经·卫风》)

1.识记:

(1)《诗经》的分类;

(2)《诗经》的艺术特征;

(3)本诗的出处;

(4)本诗的诗体类型。

2.理解:

女主人不幸遭遇的社会认识价值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诗的主题;

(2)简析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征。

4.综合应用:

(1)分析本诗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技巧;

(2)分析本诗赋、比、兴手法的运用及其民歌特色。

(二)屈原《国殇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及诗体;

(2)本诗作者的主要作品;

(3)本诗选自《楚辞·九歌》。

2.理解:

(1)理解“国殇”的含义;

(2)理解本诗的祭歌特点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诗的主题;

(2)简析本诗描写战斗进程,表现楚军将士战斗精神的特点。

(三)《饮马长城窟行》(青青河畔草)(选自《乐府诗集》)

1.识记:

(1)乐府诗的艺术特征;

(2)本诗的诗体类型。

(3)背诵这首诗。

2.理解:

(1)理解本诗开篇起兴的手法;

(2)本诗艺术构思的特点。

3.简单应用:

本诗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对塑造思妇形象的作用。

(四)曹操《短歌行》(其一)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;

(2)本诗是乐府旧题的四言诗。

(3)背诵这首诗。

2.理解:

(1)本诗的创作背景及思想倾向;

(2)本诗所用比喻的含义及作用;

(3)本诗所引典故的含义及作用。

(五)陶渊明《饮酒》(其五)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及其诗歌特色;

(2)本诗的体例。

(3)背诵这首诗。

2.理解:

本诗所表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诗的主题;

(2)简析本诗写景诗句的思想蕴涵。

4.综合应用:

分析本诗熔抒情、说理、写景于一炉的艺术特点。

(六)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;

(2)本诗的诗体类型。

2.理解:

(1)本诗“哀而不伤”的情感基调;

(2)“月”在本诗结构上的作用。

3.综合应用:

分析本诗情、景、理交融的意境美。

(七)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及其诗歌特色;

(2)本诗的诗体类型;

(3)盛唐“山水田园派”的代表人物。

(4)背诵这首诗。

2.理解:

作者在本诗所流露的生活情趣。

3.综合应用:

分析本诗写景的白描写意手法及其动静结合的特点。

(八)高适《燕歌行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作者及其诗歌特点;

(2)本诗的诗体类别;

(3)盛唐“边塞派”的代表人物。

(4)背诵这首诗。

2.理解:

(1)本诗苍凉悲壮的情感氛围;

(2)本诗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诗的层次,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;

(2)简析本诗结尾句的寓意。

(九)李白《行路难》(其一)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及其诗歌创作的成就;

(2)本诗作者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;

(3)本诗的诗体。

(4)背诵这首诗。

2.理解:

(1)本诗所表现的诗人复杂矛盾的想感情;

(2)本诗所用历史典故的含义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诗的抒情层次;

(2)简析本诗比兴诗句的象征意义。

(十)李白《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题材。

(2)背诵这首诗。

2.理解:

(1)本诗借言离别情抒发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感情;

(2)本诗所用历史典故的含义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诗的抒情层次;

(2)简析本诗对仗诗句的修辞效果。

(十一)杜甫《兵车行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品;

(2)本诗作者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;

(3)本诗的诗体。

2.理解:

(1)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;

(2)本诗的叙事层次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诗开头写送别场面的铺垫和定调作用;

(2)简析本诗“代人述言”的语言特色。

4.综合应用:

分析本诗的主题,揭示其社会批判作用。

(十二)杜甫《秋兴八首》(其一)

1.识记:

(1)本诗诗体;

(2)背诵这首诗。

2.理解:

(1)本诗的写作背景;

(2)本诗的思想感情。

3.简单应用:

分析此诗的艺术特征。

(十三)白居易《长恨歌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及其作品;

(2)作者的创作成就;

(3)本诗的诗体。

2.理解:

(1)本诗的创作背景;

(2)本诗主题的争议;

(3)本诗以“长恨”命题的意义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诗写实和想象巧妙结合所收到的艺术效果;

(2)简析本诗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。

4.综合应用:

具体分析本诗中叙述、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艺术效果。

(十四)李商隐《锦瑟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及其作品;

(2)背诵这首诗。

2.理解:

(1)本诗丰富的意蕴;

(2)本诗的委婉含蓄的抒情方法;

(3)本诗的艺术手法。

(十五)陆游《关山月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及其作品;

(2)本诗的诗体;

(3)背诵这首诗。

2.理解:

(1)本诗的主题;

(2)本诗的结构特点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这首诗所表现的爱国情思;

(2)简析诗中三个场面及其内在联系;

(3)简析本诗三个层次的抒情内容。

4.综合应用:

(1)分析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;

(2)分析本诗抒情的艺术特色。

(十六)郭沫若《炉中煤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及其作品;

(2)本诗作者对新诗发展的贡献。

2.理解:

(1)本诗的爱国主题;

(2)本诗的创作背景及副题“眷念祖国的情绪”的含义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“年青的女郎”和“炉中煤”的象征意义;

(2)简析本诗三个层次的抒情内容;

(3)简析本诗的构思技巧及结构艺术。

4.综合应用:

(1)分析本诗的拟人手法及其艺术效果;

(2)分析本诗的语言特色及反复咏叹的手法。

(十七)戴望舒《我用残损的手掌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及其作品;

(2)本诗的写作背景。

2.理解:

本诗的思想情感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诗隐喻手法的运用;

(2)简析本诗反复手法及其艺术效果。

(十八)艾青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及其主要作品;

(2)本诗的写作背景。

2.理解:

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。

3.简单应用:

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。

(十九)舒婷《神女峰》

1.识记:

(1)本诗的作者及其作品;

(2)本诗的写作背景;

(3)新时期朦脓诗派的代表作家。

2.理解:

本诗作者表达的人生观和爱情观。

3.简单应用:

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。

(二十)李煜《浪淘沙·帘外雨潺潺》

1.识记:

(1)本词的作者及其作品;

(2)背诵这首词。

2.理解:

这首词的结构特点。

3.简单应用:

简析本词的语言特色。

(二十一)柳永《八声甘州·对潇潇暮雨洒江天》

1.识记:

(1)本词的作者及其作品;

(2)本词的作者对词发展的贡献;

(3)背诵这首词。

2.理解:

这首词的情感内容及思想倾向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这首词的抒情层次及结构特点;

(2)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。

4.综合应用:

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。

(二十二)李清照《声声慢·寻寻觅觅》

1.识记:

(1)本词的作者及其词的创作风格;

(2)背诵这首词。

2.理解:

这首词的所表现的作者的处境和心境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这首词运用叠字的语言特色;

(2)简析这首词的内容层次。

4.综合应用:

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。

(二十三)辛弃疾《摸鱼儿·更能消、几番风雨》

1.识记:

(1)本词的作者及其词的创作风格;

(2)背诵这首词。

2.理解:

这首词的所表现的作者的处境和心境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这首词的主题及艺术风格;

(2)简析词中历史典故的含义。

4.综合应用:

分析这首词中融贯全篇的比兴手法。

(二十四)马致远【双调】《夜行船•秋思》

1.识记:

(1)这支套曲的作者及作品;

(2)这支套曲意象寓意深远,情趣飘逸盎然,人称“万中无一”;

(3)背诵这套曲中的名句。

2.理解:

这支套曲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。

3.简单应用:

分析套曲的内容,把握作者在套曲中反映的社会现实。

4.综合应用:

分析这支套曲的艺术特色。

(二十五)王实甫《长亭送别》(节选自《西厢记》)

1.识记:

(1)本剧的作者和《西厢记》的人物;

(2)背诵《长亭送别》中曲词的名句。

2.理解:

(1)元杂剧的主要形式特征;

(2)剧中写景曲词的情景交融的特色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分析崔莺莺的性格特征;

(2)分析本剧语言特点。

(二十六)苏轼《前赤壁赋》

1.识记:

(1)这篇文赋的作者;

(2)本文继承和发展了赋体的传统形式,即主客问答,抑客伸主。

2.理解:

本文所表现得作者的感情倾向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本文的情感线索及结构特点;

(2)简析本文的箫声描写及其作用;

(3)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。

4.综合应用:

分析本文写景、抒情、说理三位一体的艺术特点。

●小说

(一)刘义庆《石崇与王恺争豪》

1.识记:

(1)《世说新语》的作者及类别

(2);本文的作者及出处。

2.理解:

(1)本文的主题意义;

(2)文中细节描写对表现本文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作用。

(二)蒲松龄《婴宁》(选自《聊斋志异》)

1.识记:

本篇小说的作者和出处。

2.理解:

(1)本篇小说的创作意图;

(2)本篇小说的表现手法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篇小说的主题思想;

(2)简析婴宁的性格特点。

(三)曹雪芹《宝玉挨打》(节选自《红楼梦》)

1.识记:

本篇小说的作者及出处。

2.理解:

(1)宝玉挨打的导火线及挨打的原因;

(2)贾政的性格特征及其政治本质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以本篇为例,简析宝玉的性格特征;

(2)简析围绕宝玉挨打事件贾府各种人物的不同心理与表现。

4.综合应用:

分析本篇小说通过语言、行动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。

(四)鲁迅《风波》

1.识记:

(1)本篇小说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;

(2)鲁迅和他的短篇小说集:《呐喊》、《彷徨》、《故事新编》。

2.理解:

(1)小说所写的“风波”的含义;

(2)小说开头场面描写的作用;

(3)小说结尾对主题的深化作用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简析小说的主题思想;

(2)简析小说以辫子事件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结构特点;

(3)简析七斤、赵七爷、七斤嫂、八一嫂、九斤老太的性格特征;

(4)简析小说人物对话的作用;

(5)简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。

4.综合应用:

分析小说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点。

(五)老舍《断魂枪》

1.识记:

本篇小说作者及其作品。

2.理解:

(1)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和时代意义;

(2)这篇小说所蕴含的文化意味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本篇小说的主题思想;

(2)简析沙子龙、孙老者、王三胜的性格特点;

(3)简析小说的语言特色。

4.综合应用:

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对比、烘托和白描手法及其作用。

(六)沈从文《萧萧》

1.识记:

本篇小说的作者及其作品。

2.理解:

(1)小说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创作意图;

(2)小说的表现手法。

3.简单应用:

(1)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;

(2)简析小说所表现的“湘西世界”中人的生命状态;

(3)简析萧萧的性格特点。

(七)茹志鹃《百合花》

1.识记:

本篇小说的作者及其作品。

2.理解

(1)本篇小说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创作意图。

(2)本篇小说对表现革命战争、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的突破。

(3)本篇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。

2.简单应用

(1)简析小通讯员、新媳妇的性格特征。

(2)简析本篇小说淸新俊逸的风格特色°

3.综合应用

具体分析本篇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活动、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

(八)[法]莫泊桑《米龙老爹》

1.识记

(1)本篇小说的作者及其作品。

2.理解

(1)本篇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普法战争。

(2)本篇小说的主题思想。

(3)本篇小说所用的倒叙方式。

3.简单应用

(1)简析本篇小说釆用双重人称叙事的手法及效果.

(2)简析本篇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.

(3)简析米龙老爹的性格特点。

4.综合应用

具体分析本篇小说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.

(九)[俄]契诃夫《苦恼》

1.识记

本篇小说的作者及其作品。

2.理解

小说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现实社会的艺术特色。

3.简单应用

(1)简析小说的主题思想。

(2)简析小说人物对话描写的艺术特点及作用。

(3)简析小说细节描写的艺术特点及作用。

正在备考专升本的同学,可以点击陕西专升本考试大纲去复习!对陕西专升本还有疑问的同学可以咨询在线客服或者在下方留言,关注陕西陕西专升本网站,了解更多关于陕西专升本的考试政策,招生计划,招生院校,录取分数线等升本信息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相关文章
热门标签
最新资讯